原作:《波伏娃》,[美] 萨莉·肖尔茨


今天阅读了小传部分,大概就是介绍了波伏娃的一些生平.

西蒙·波伏娃早些时候,对她产生深刻影响的人是她妹妹埃雷娜·波伏娃,以及扎扎. 波伏娃和扎扎在童年时代认识,关系很亲密. 扎扎和波伏娃都出生在信仰天主教的中产阶级家庭. 扎扎在学生时期,不顾家庭安排的婚姻与别人相爱,后来又很早去世了. 波伏娃认为,扎扎在面对家庭的责任,以及自己的自由的责任的选择上非常矛盾. ”爱得太深“ 的扎扎,最后在死亡中获得解脱,因为扎扎不能摆脱自己的处境获得自由.

波伏娃从小就有了这样的自由的意识. 她在教自己妹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为别人服务,在创造一些真实的东西. 通过和妹妹分享自己的知识,让时间锁在别人的记忆中,有双倍的安全. 她称其妹妹为同谋,臣民与傀儡.

波伏娃很早就以文学与哲学作为目标. 书中引用了《一个规矩少女的回忆》中的一段波伏娃对备考哲学教授资格考试的生活的描述,我觉得里面有一些文字很有意思. 波伏娃称自己的性别给予了自己很大的满足感. 自己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赞许让自己骄傲,他们的友好让自己不再保持挑战者的姿态,而从美国女性身上看到的挑战者姿态则让她自己沮丧. 她将男人看作同志而并非敌人. 她不否认自己作为女人具有”女人味“的方面,觉得自己不比那些美女差. 她认为扎扎和妹妹感性大度而具有想象力. 她认为自己有一颗女人的心和男人的头脑的结合,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一个.

其实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来,她对女性解放的重点放在了每个人的个体上. 与对立与挑战不同,她认为女性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个人的独特性. 我感觉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重要的.

然后就是说到波伏娃大家都能想到的萨特. 当时她和萨特都在备战哲学教授资格考试,并且最终成绩仅次于第二年参加的萨特. 波伏娃将萨特称为自己一直梦想的伙伴,是自己的幽灵. (实际上,我感觉这是某种哲学的智性恋. 但我不懂所以权当乱说.) 波伏娃和萨特在两个人作为伴侣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少和他人的感情故事,这其中也有不少的矛盾,两人很多次几乎失去对方. 1980 年萨特的去世给波伏娃很大的打击,几近崩溃.

30年代,欧洲政治局势日益紧张,波伏娃开始对政治事件感兴趣. 39年萨特入伍后,两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责. 波伏娃进入了自己所称的”道义时期“,担任了所一起创建的杂志《现代》的编辑,并写了许多作品.

1947 年,波伏娃前往美国做演讲的时候,认识了作家阿尔格伦,并和阿尔格伦成为了情人。波伏娃在《达官贵人》(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中将这段恋爱糅合进了故事,但是在《环境的压力》中则描写了更真实的事情。通过波伏娃给阿尔格伦的信在分手前后的语气变化中可以看出其与其哲学著作不同的,热情而又脆弱的一面,以及在工作爱情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心态. 《达官贵人》中体现了其对解放的激动,左翼中的派系斗争,探讨爱情关系的可能,以及对斯大林政权的失望.

1947年,波伏娃开始写《第二性》,并在两年后发表. 这项有关女性处境的大型研究让她赢得了国际声誉,并被称为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之母. 但是她直到 70 年代才将自己成为女权主义者.

萨特和波伏娃在 50 年代开始了广泛的旅游,包括古巴,巴西,美国,苏联和中国. 1957 年波伏娃发表了《长征》,但是这本书写的很烂,主要是为了赚钱. 1958 年波伏娃发表了自传《一个规矩少女的回忆》. 这指的是她在中产阶级价值体系成长起来,又对这套体系进行挑战.

波伏娃在文学创作中经常写出一个矛盾而悲惨的女性的形象. 《灵魂的最高位置》中,主角尚塔尔在日记中将自己描绘成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并将自己想象为自主的,以及认为是自己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但是在结尾的时候,读者看到尚塔尔实际上仍然被中产阶级价值观所影响,主角有其自欺欺人的一面. 短篇小说集《被毁灭的女人》有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无一例外都刻画了主角悲惨的命运. 实际上,由波伏娃的哲学思想可以明白,这些小说都是在告诉大家,女性应当为自己负责,以摆脱强加在她们身上的限制了她们超越性的社会期望.

1986 年,波伏娃身体状况因为酒精依赖而恶化. 4月14日,波伏娃去世. 在一段时间内,波伏娃仅仅被描述为萨特的助手,人们去研究了波伏娃对萨特的影响(尽管其本人生前一直否认这种影响). 但后来,人们认识到了波伏娃不可忽视的,独特的贡献.